宝书网 - 言情小说 - 场外指导系统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288

分卷阅读288

    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~

    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:蜗牛左左 1个;

    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:啊丁家的啊乐、远烟 10瓶;雪、丽丽 5瓶;

    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,我会继续努力的!

    第184章 史鼏夫妇(24)

    既然有了明确的目标, 许丽和梁鹏夫妻俩很快就忙碌了起来。

    梁鹏还是在雍正帝的眼皮子底下, 负责开展他的水泥事业。当然现在他已经把配方交了上去, 那东西的生产和销售自然有九爷负责。至于兴修水利和铺路盖房, 自然有工部的人负责。

    所以现在有些闲下来的他便开始找机会,想看能不能把触手伸到其他领域。

    他们两口子商量过了, 现在还不是弄出什么枪炮的时候。不过至少在农耕方面,他还是大有可为的。

    所以每天他在庄子上忙完了水泥的事, 其实也不过就是看看庄子里的工匠用水泥盖房子什么的,然后他就会装模作样的在庄子里到处走一走看一看。

    看看种下的那些庄稼, 还有养的家畜。

    结果这一看梁鹏才发现,这里到底是皇庄,还是跟一般乡村的田地不一样的。

    这里饲养家畜的方法还是按照以前老法子饲养的,并没有用梁鹏之前弄出来的各种饲料。

    毕竟皇家吗,总要用最好的东西, 肯定要用四十年的人参才对。

    而内务府的那些人, 为了能多拿点皇家的好处,更是巴不得的想把给皇家的供给跟平民百姓的区分开来。

    一牵扯到内务府的事情,梁鹏就完全插不上手了,所以他只能到田间地头去看看情况。

    在庄子里面逛了一大圈以后,他才有些惊奇的发现这里竟然到处都是‘秧畦’, 或者可以叫‘洞子菜’。

    说白了这其实就是差不多后世的温室大棚的意思。

    毕竟用庄子里管事的话说, 专门供给皇家的菜蔬,总得想法子叫主子一年四季差不多都能吃到一口新鲜爽口的不是。

    然后靠着庄子的北边,还有一片果园, 再往远处听说就是专门种花的花田。当然这些也都是专门给宫里种的。

    至于水田也就是最靠庄子的东南边,挨着玉泉山上的水流过的地方,专门开了几亩地。再看看里头种的水稻,都已经开始抽穗了。

    梁鹏还特意问了专门负责看顾这几亩地的人,据那人说这里边种的并不是那些专门供给皇室和贵族们的像碧粳米、胭脂米之类的高级货。

    不过能在这里专门开几亩地,还只种一些普通的稻米。还有别看这里边种的稻米不怎么样,但是人家浇灌的可是玉泉山的水。

    要知道那边的泉水,每天可是要供给皇宫大内里边那些贵人们用的。

    所以梁鹏估计着十有**这几亩地,就是预备着给雍正皇帝有空的时候,过来劳作的试验田。

    大概在庄子里了解了那么一圈,梁鹏回了那间专门给自己办公用的屋子。

    然后他又详细问了系统,关于历史上康熙末年还有雍正在位那十几年间,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。

    要知道历史上雍正皇帝那么重视农事可不是没有缘由的。

    首先一个原因就是,满人才入主中原没有几十年的时间。而且他们才统治整个汉人江山的时候,那些个满人贵族可没少圈地占田。

    这就导致了大批的百姓在经历战乱以后,又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。

    第二个原因,就是康熙在位的那几十年虽然中原地区还算安稳。但是沙俄、蒙古、西藏、台湾还有三番,都是一次次的打仗打过来的。

    但凡打仗,粮草肯定就少不了的。所以这又是不小的消耗。

    第三个原因,便是中原地区既然不打仗了,那么百姓肯定要休养生息。而且战争之后一旦安稳下来,人口势必要有大幅的增长的。

    就这样地少、人多还加上消耗大,这些个最底层的贫苦百姓势必是要饿肚子的。

    这也正是雍正帝能那么痛快就给了梁鹏一个侯爵的根本原因了。只要不叫百姓挨饿,那就是天大的功劳。

    梁鹏有看着系统提供的资料,好好的研究了一会。他发现不管是康熙、雍正或者是乾隆,其实都发现了这个时期人地矛盾的普遍性。

    这里的康熙皇帝跟历史中记载的一样,他就是在退位前颁布了“滋生人丁,永不加赋”的诏令。就是说以后大清朝出生的男丁,都不用再加派人头税。

    到了雍正帝执政时期,他又认为“惟开垦一事,于百姓最有裨益”。这是叫百姓大规模开荒的意思了。

    现在这个时空的雍正皇帝提前十年登基,又在太上皇康熙帝还健在的情况下。虽然他也颁布了叫百姓开荒的诏令,但是他并没有如同历史上那样把开垦土地的数量,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硬性指标。

    当然历史上,他老人家弄的那个硬性指标,叫那些官员要么瞎编胡报,要么找些个边边角角不像样的地方滥竽充数。

    毕竟大片的好地都被那些个贵族圈起来了,不然怎么他们嫁个女儿动不动就能陪送田庄土地的呢。

    所以雍正帝的这个政策,还真不能解决什么问题。

    倒是乾隆靠着他的一些相对灵活又‘地尽其利’的政策,还有偶然从福建沿海传入清朝的红薯、玉米、土豆之类的高产作物,才缓解了清朝的粮食危机。

    看完了这些资料,梁鹏觉得他终于找到了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。

    想到就干,梁鹏赶紧又找到系统叫它帮忙做旧了几本书。里头大概记录了那几种高产的作物。

    不过拿着手里的书,梁鹏又觉得这样似乎还是不怎么保险。要是什么好事都是他直接发现的,以后难保不会生出什么是非。

    正在犹豫间,他忽然灵光一闪,想起了在京城的传教士。

    只要能把这些高产作物推广开来,至于功劳不功劳的都无所谓。只要能赚点功德他就心满意足了。

    因此梁鹏便开始找机会去接触一位看起来比较和善的传教士,等跟那个洋人搭上话以后,梁鹏便正是开始了跟他的接触。

    当然他也不能一上来就问红薯、土豆、玉米这些东西,他不过先是假装对西洋事物感兴趣,问了好多国外的风土人情。

    那位神父也不知道是故意忽悠他还是怎么回事,反正有些东西说出来,跟他记忆中并不一样。

    但是这并不妨碍梁鹏想要通过神父来达到他的目的,大概在神父那边套了半年的近乎,他才终于从那个神父嘴里掏出来了关于高产作物的这些话。

    有了神父的话,高产作物也总算是有了个光明正大的出处。

    因此梁鹏马上就写了道折子给雍正帝,告诉他那个神父说他们那里有可以亩产千斤的新